浏览量:112
发布时间:2025-11-04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共同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也是一次昂扬的行动集结。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提供了最权威、最系统、最鲜活的理论教材。这部光辉著作,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深邃思考、科学判断和战略擘画。
学好用好这部重要著作,对于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我将围绕“学习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一主题,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重点将聚焦两个层面:一是系统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五卷的内在逻辑,理解其作为有机整体所展现的党的理论创新发展脉络;二是重点解读第五卷的核心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深入阐释其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并结合我校我院发展实际,谈谈如何将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一、深刻认识五卷著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体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在指导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五卷,完整记录了这一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光辉历程,清晰地呈现了其内在的逻辑演进和理论升华。这五卷著作不是相互孤立的篇章,而是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动展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
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筹推进;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卷著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完成了宏大叙事的开篇布局。
第三卷,则聚焦党的十九大到十九届五中全会这一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卷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形成和主要内容的确立。
第四卷,时间节点是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这一卷集中展现了我们党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中国号巨轮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的非凡智慧和卓越领导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五卷,收录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前后,即2022年10月至2024年4月期间的重要著作。这一时期,我们胜利召开了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因此,第五卷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它不仅是对前四卷思想理论的延续和深化,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的全面部署和系统阐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和“集大成”之作。
从第一卷到第五卷,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那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核心: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一个方法:那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五卷著作,犹如一部思想的交响乐,主题高昂、乐章恢弘,共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壮丽篇章。学习第五卷,必须联系前四卷,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的深邃、逻辑的严密和实践的伟力。
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与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正是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的权威读本。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就抓住了学习贯彻第五卷精神的“纲”与“魂”。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进行深入阐释。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卷中深刻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精辟地阐明了党的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环顾全球,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或照搬西方模式导致水土不服、社会动荡,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停滞,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导核心。而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才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的。它体现在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上。无论是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还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无一不彰显了党的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它体现在我们能够确保现代化建设不走偏、不走样,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追求的现代化,不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不是物质主义膨胀、精神空虚的现代化,更不是对外扩张掠夺、国强必霸的现代化。党的领导,正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朝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我们的根本遵循。
(二)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完备的。它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色,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也指明了我们前进的独特路径。
这个理论体系是系统集成的。它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方面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这个理论体系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智慧。
这一整套理论,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路线图”,使我们的探索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我们必须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悟,真正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
(三)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之源
四十多年前,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征程。今天,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依然要靠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凸显,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比如,如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些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向顽瘴痼疾开刀,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自我封闭的现代化,而是主动拥抱世界、深度融入世界的现代化。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我国发展开辟新空间,也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坚实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过去,我们讲发展,更多关注的是“有没有”“够不够”;现在,我们讲发展,更加关注的是“好不好”“优不优”。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它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我们要将宏大的国家战略具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以我们**地区为例,近年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中,就涌现出不少生动的案例。譬如,**新区正在全力打造的“数字港湾”智能产业园项目,就是一个典型。该项目于2022年启动建设,规划在五年内建成一个集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仅仅三年时间,已经吸引了超过5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其中不乏行业“独角兽”和“专精特新”企业,创造了超过8万个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园区年产值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两年超过20%。该项目评价的关键指标,不只是传统的GDP增长,更包括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每百家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单位产值能耗和碳排放、以及园区从业人员和周边居民对数字化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体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成果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层面的生动缩影。
(五)党的自我革命是确保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战略支撑
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事业的核心力量,自身建设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具有强大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要领导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推进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意味着,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必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必须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必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只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才能始终拥有坚强的掌舵者,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彰显担当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最终要落脚到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更是直接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我们必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和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征程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彰显担当。
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的根本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人,尤其是在于培养千千万万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自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我们要将学院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力。我们**学院的发展,必须与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频共振,与**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同向而行。当前,我校正处于“双高”建设的关键攻坚期,这是我们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抓手和重要平台。自2019年“双高”建设计划启动以来,全院师生奋力拼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截至2024年底,我们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标志性成果158项,其中国家级成果达到35项;核心绩效指标基本达成,整体任务完成率高达98.5%;成功立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3项一等奖。这些成绩,是我们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证明。下一步,我们要对标新一轮“双高”建设的要求,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沿,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等方面,产出更多具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最后,我号召全院师生,要立足本职,追求卓越,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对于我们的教师队伍而言,要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既要精于“授业”,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更要勤于“传道”,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风范去感染和引导学生。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对于我们的青年学生,特别是今天在座的党校学员们,你们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和希望。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既要读“有字之书”,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也要读“无字之书”,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了解国情民情,增长才干。要树立远大理想,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人生坐标定位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学习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让我们以此次专题党课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入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及系列重要著作,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以实际行动推动学校和学院事业再上新台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我的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赞 2
收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