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浏览量:54

发布时间:2025-11-02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市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工作推进会议,主题鲜明、任务明确,就是要直面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和痛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集中攻坚,坚决彻底解决好不动产“登记难”这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

不动产登记发证,一头连着政府公信力,一头连着群众获得感。一张小小的产权证,承载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其财产安全的法律保障,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检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尺,作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具体抓手。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攻坚战。

一、肯定过往成效,正视当前挑战,深刻把握工作的时代要求

自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县两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累计完成登簿超过22万件,不动产登记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特别是在2023年,全市不动产登记申请办结率已达到98.63%,部分业务办结率更是达到了100%,基本实现了“立等可取、即时办结”的服务模式。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线登记人员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是历史积弊深、牵涉部门多、法律关系复杂的疑难杂症。这些存量问题若不及时化解,不仅会严重影响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会持续侵蚀政府的公信力。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业务办理问题,而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从政治层面看,这是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不能下定决心、拿出实招解决好“登记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从经济层面看,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修课”。明晰的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有效化解“登记难”,能够盘活社会存量资产,为企业和个人融资提供便利,激发市场活力,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从社会层面看,这是维护和谐稳定的“压舱石”。房屋是绝大多数家庭最重要的财产。产权不明、办证无门,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妥善解决问题,让群众拿到“红本本”,吃下“定心丸”,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从法治层面看,这是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点”。保障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利是宪法和民法典赋予政府的重要职责。依法依规、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本身就是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生动实践。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将化解“登记难”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攻城拔寨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二、聚焦核心症结,深挖问题根源,精准施策破解存量难题

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准问题。从前期各县区、各部门梳理的台账情况看,当前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建设手续不全的历史遗留问题。部分项目因年代久远、开发主体变更、政策调整等原因,存在缺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竣工验收备案表、消防验收意见等关键要件的情况,导致无法满足现行登记要求。这是存量问题中占比最高、处理难度最大的一类。

二是部门协同联动不畅的机制梗阻问题。不动产登记涉及自然资源、住建、税务、消防、人防、司法等多个部门。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个别部门存在“新官不理旧账”、职能交叉处相互推诿、信息壁垒难以打通等现象,形不成工作合力,“最后一公里”梗阻严重。

三是政策法规适用不明的灰色地带问题。一些特殊情况,如小产权房、单位集资房、回迁安置房等,其产权来源和土地性质复杂,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缺乏明确具体的处理指引,导致基层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可依”或“不敢作为”。

深究其根源,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首要因素。一些干部面对历史遗留的“烫手山芋”,存在畏难情绪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缺乏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工作机制不健全是关键制约。尽管市纪委监委已牵头协调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在市级层面也设立了工作专班,但在常态化运行、授权赋能、督办考核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尚未形成权责清晰、高效运转的闭环管理体系。工作方法陈旧是重要短板。在信息化时代,部分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文来文往”和线下会商模式,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虽然我市已经推出了“掌上办”和全程网办模式,但对于复杂问题的辅助决策、智能分析和跨部门数据共享应用还远远不够。

三、明确重点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坚决打赢化解攻坚战役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既要集中力量化解存量,也要建章立制严控增量。

第一,强化系统治理,从源头上防范新增问题。化解“登记难”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源头治理。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建立覆盖土地供应、规划许可、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到登记发证的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在这方面,技术是关键支撑。我市在2025年启动的不动产登记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项目招标工作,必须加快推进、高质量完成。新的智能系统不仅要提升日常登记效率,更要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与预警功能,打通与住建、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项目审批、建设、销售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比对。一旦发现某个环节出现手续缺失或违规操作,系统要能自动预警、及时锁定,从根本上杜绝“带病”项目流入市场,确保“交房即交证”成为常态。

第二,强化专班统筹,以合力攻坚化解存量问题。实践证明,依靠单一部门单打独斗,无法解决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市级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决策处置和督办问效职能。要赋予专班“尚方宝剑”,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问题,由专班召集会商、现场办公、集体决策,形成会议纪要,明确责任单位和办理时限,各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各县(区)要参照市级模式,健全本级工作专班,确保上下贯通、步调一致。

第三,强化清单管理,用销号制度推进问题清零。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对“五个方面”台账进行再梳理、再核实,确保问题底数清、情况明。对所有存量问题,要逐一建立清单,实行“一案一策一专班一卷宗”管理。清单要明确问题楼盘名称、涉及户数、症结所在、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化解路径和完成时限。专班要定期调度,对进展顺利的,要加快办理;对进展缓慢的,要挂牌督办;对已经化解的,要及时销号。做到“应统尽统”“应纳尽纳”,成熟一批、解决一批,办结一宗、销号一宗,直至所有问题彻底清零。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