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7
发布时间:2025-10-2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本次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安排部署,我紧扣会议主题,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关于治水兴水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对照巡察组反馈的意见,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思。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恳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巡察组反馈的七个方面问题,点得准、点得实,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政治体检和党性洗礼。我诚恳接受、照单全收。通过反躬自省,我认识到这些问题在自己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上存在差距。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不够到位,在将其转化为推动X市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有效举措上存在短板。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学习的系统性上有所欠缺。虽然能够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个人自学等方式学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但往往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对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钻研不深、领悟不透。在面对新时代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时,有时会习惯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去思考问题,对如何将新思想、新理念全面融入XX市水安全保障规划、水资源刚性约束、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具体工作中,思考得不够深远、谋划得不够系统。二是在学用结合上存在偏差。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不足,有时存在“两张皮”现象。例如,在谋划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时,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的最新要求,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布局不够。对于如何破解我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等难题,虽然有思考,但在提出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解决方案上办法不多,推动水利发展更多停留在补短板、强弱项的层面,对于如何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探索不够。
(二)在履职尽责与担当作为上存在不足。推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标准不高、要求不严,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一是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和把关不够精细。作为党组成员,在分管或参与的工程项目决策中,有时更多地关注项目的立项、资金的争取和进度的快慢,对项目前期论证的深度、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预判,投入的精力不足,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不够具体。比如,在审议某些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或灌区改造项目方案时,对技术方案的先进性、生态影响的评估等方面,有时会过度依赖职能科室和设计单位的意见,未能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上提出优化建议。二是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不够到位。下沉一线、靠前指挥的力度不够,多以听取汇报、查看报表的方式了解项目进展,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安全生产、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动态监管存在盲区。对于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征地拆迁、群众矛盾等“硬骨头”,有时存在畏难情绪,协调解决问题的韧劲和钻劲不足,导致个别项目进度未达预期。例如,对XX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某些标段,对其施工组织和质量监管的跟踪问得不够紧、不够细,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潜在的质量隐患。
(三)在风险防范与底线思维上存在短板。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和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抓得不紧不实。具体表现为: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压力传导有待加强。思想上存在一定的麻痹思想,认为水利部门是业务单位,意识形态风险不高,对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的关注和引导不够。在日常工作中,“硬”任务抓得多,“软”工作抓得少,对网络舆情、社会舆论中涉及水利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未能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在党组会议或分管领域会议上,强调业务工作多,专题研究和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少,未能将责任层层压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二是保密纪律的弦绷得不够紧。对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认识有偏差,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公开是主流,对保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不自觉地放松了要求,比如在非涉密场合谈论一些敏感数据,对分管领域干部职工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传输工作资料的行为,提醒和制止不够坚决,对档案资料的借阅、复印等环节的保密监管存在疏漏,埋下了失泄密风险隐患。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