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3
发布时间:2025-08-30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近日参加了市委党校第XX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学习。此次培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为主题,通过专题授课、现场教学、分组研讨、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让我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政治体检”,在党性修养上接受了一次系统的“淬火锻造”。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民政文秘工作的办公室干部,我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岗位职责、对照群众期盼,深入查摆问题、深刻剖析根源,明确了整改方向。现将个人党性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培训收获与思想洗礼: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之基
此次党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鲜活,既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等理论大课,也有《红色家书里的初心使命》《基层治理中的群众工作方法》等实践案例课;既有参观革命纪念馆时的沉浸式教学,也有小组研讨中与来自不同部门学员的思想碰撞。通过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悟、联系实际思,我有三点深刻收获:
一是更加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政治忠诚的底色更纯。在《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专题课上,教授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历史脉络为线,用大量鲜活数据和典型案例,阐释了“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根本保证,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这让我想起去年参与起草市民政局年度工作报告时,曾为如何精准表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而反复推敲——当时只觉得这是政治要求,如今才真正理解,“两个确立”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于每一项政策制定、每一次服务群众中的“根”与“魂”。作为民政系统的文秘干部,我们起草的每一份文件、记录的每一次会议、报送的每一条信息,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民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更加精准把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民服务的情怀更浓。现场教学中,我们走进XX区“幸福家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地观摩了“时间银行”“银龄互助”等养老服务创新项目。社区负责人介绍,他们为独居老人建立了“一键呼叫”系统,志愿者通过“时间银行”存储服务时长,未来可兑换自己需要的养老服务。一位82岁的王奶奶拉着我们的手说:“现在下雨天不用出门买菜,社区网格员比亲闺女还贴心。”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日常工作中接触的群众来信——去年曾收到一位农村低保户的求助信,反映医疗救助报销流程繁琐。当时我只觉得“按政策办”就是尽责,却没深想“流程繁琐”背后是群众的奔波之苦。培训中,教授讲到“为民服务要避免‘政策空转’”时,我深受触动:民政工作直接服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老年群体,“人民”二字不是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一份文件的表述是否通俗易懂,一项政策的落地是否方便群众,一次沟通是否耐心倾听,都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
三是更加清醒认识到“本领恐慌”的现实压力,担当作为的动力更强。在“新时代办公室工作的挑战与应对”专题研讨中,来自市委办的张科长分享了“文电运转零差错”的工作法:“一份文件不仅要核格式、对文号,更要吃透政策背景,预判基层执行中的难点。”这让我反思自己的工作:过去总觉得“办公室工作就是上传下达、办文办会”,满足于“不出错、不误事”,但对政策的深层解读、对基层的实际需求关注不够。比如去年参与起草《XX市社区养老服务实施方案》时,我照搬上级文件框架,对“社区养老设施与医疗资源如何联动”“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标准如何动态调整”等问题思考不深,导致部分条款在基层落实时出现“水土不服”。此次培训中,专家提到“文秘干部要当‘政策通’‘活字典’”,让我意识到:办公室不仅是“中枢部门”,更应是“智囊部门”,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把调研作为基本功,在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把握外情中提升参谋辅政能力。
二、问题查摆与根源剖析:在“对标对表”中找准差距所在
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岗位职责、对照学员先进事迹,我认真梳理了自身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理论学习“学用脱节”,政治能力的“根须”扎得不够深
虽然能按时参加支部学习、党校培训,但存在“完成任务”心态。比如,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满足于划重点、记笔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政工作在共同富裕中的定位”等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研讨;在起草《民政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方案》时,直接套用上级文件模板多,结合民政“兜底性、基础性”职能细化落实举措少。究其原因,是理论学习的“功利性”大于“自觉性”,没有真正把学习作为提升政治能力的“刚需”,导致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时“力不从心”。
(二)服务意识“有温差”,宗旨观念的“底色”擦得不够亮
办公室工作接触群众较少,容易产生“机关化”倾向。比如,去年处理群众来信时,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仅做了登记转办,没有跟踪问效;在筹备“民政开放日”活动时,更多考虑流程是否顺畅、领导是否满意,对“如何让群众更直观了解民政工作”“如何收集群众真实需求”思考不足。有位退休老党员曾在意见簿上留言:“希望民政干部多到社区走走,别总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我习惯了“坐办公室听汇报”,却忘了“坐在炕头听民声”才是民政工作的本色,本质上是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弱化的表现。
(三)工作标准“降一格”,担当作为的“闯劲”绷得不够紧
面对复杂任务存在“求稳怕乱”心理。比如,在筹备全局年度工作会议时,因担心议程调整引发领导不满,对个别科室提出的“增加基层经验交流环节”建议,以“时间紧张”为由未予采纳;在编辑《民政工作简报》时,习惯于刊发“成绩经验”,对“问题短板”“基层创新”类稿件选用较少,怕“揭短亮丑”影响单位形象。去年省委巡视反馈“民政政策宣传覆盖面不足”问题,我作为材料起草组成员,当时认为“宣传是宣传科的事”,没有主动从“大宣传”角度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守摊子”思想,反映出我缺乏“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本质上是党性锤炼不够、斗争精神不足的表现。
(四)创新意识“缺火候”,改革攻坚的“锐气”磨得不够利
面对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新要求,习惯于“按惯例办”“按经验干”。比如,在推进“数字民政”建设中,仅满足于完成上级要求的系统录入任务,对“如何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困难群体”“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救助效率”缺乏主动探索;在优化办文流程时,借鉴了其他单位的“电子签批”经验,但没有结合民政业务特点开发“政策库智能检索”功能,导致部分新手干部仍需反复询问政策要点。去年参与起草《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时,对“智慧养老”“慈善信托”等新领域研究不深,提出的举措多为“常规动作”,缺乏突破性、创新性。这背后是缺乏“跳出民政看民政”的视野,本质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改革创新的勇气欠缺。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