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乡镇2025年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44

发布时间:2025-08-1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一天时间,在*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先后察看了*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走访了*村和*村,了解了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情况,并深入*村调研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一路走来,我看到了项目建设的热火朝天,感受到了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更体会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饱满热情,总体印象深刻,倍感振奋。

刚才,我们又听取了镇里和相关部门的汇报,大家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不遮不掩,提建议中肯实在。这次座谈会,既是一次调研会,也是一次现场办公会。下面,结合我的观察和思考,围绕*镇下一步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我讲三点意见。

一、聚焦文旅融合,高站位擘画区域发展新蓝图

*镇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旅游。*景区是我们县乃至全市的一张金名片,其开发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县旅游产业的能级,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今天在项目现场,看到游客服务中心、民宿酒店、地下车库等工程正在有力有序推进,我深感欣慰,也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高水平文旅项目的建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满足于“建起来就行”,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下一盘大棋。

第一,要以“绣花功夫”追求卓越品质。*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估算达*亿元,目标是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么大的投资,这么高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要始终把“高标准、高质量”六个字刻在心上、落在实处。规划设计要经得起历史和游客的检验,不能盲目求大、求洋,要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将*独特的白马文化、山水元素融入建筑的一砖一瓦、景观的一草一木,做到“一步一景、景景生情”。工程建设要严守安全和质量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项目负责,更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要建立最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把每一个环节都做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生态保护是生命线,在开发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景区的原生态风貌,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和谐统一,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第二,要以“联动思维”构建全域格局。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景区不能孤立地谋划自身发展,必须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中去考量。要主动破除行政区划壁垒,强化区域联动。向东,我们可以联合*古镇、*洞;向西,可以携手*沟;向北,可以呼应*沟。要积极倡议并牵头组建区域旅游联盟,共同研究制定线路产品,联合开展宣传推介,实现信息互通、客源共享、品牌共塑。通过这种“串珠成链”的模式,变“单景区”为“旅游圈”,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拓展游客的消费空间,共同把我们这片区域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大旅游格局。

第三,要以“全链思维”释放综合效益。文旅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区域发展、富裕一方百姓。要坚决摒弃“门票经济”的过时观念,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上做文章。项目建成后,如何运营管理是关键。要提前谋划,深化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引入专业的市场化团队,提升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广大群众。要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景区周边的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当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绝美的自然风光,还能体验到淳朴的民风民俗,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带走心仪的地方特产。这样,才能真正健全消费链条,形成“景区转、群众赚”的生动局面,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二、立足和美善治,高标准筑牢乡村振兴新基石

如果说文旅项目是拉动*镇发展的强大引擎,那么和美乡村建设就是保障这台引擎平稳运行的坚实底盘。在*村和*村,我看到了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精神饱满的村民,这充分说明我们前期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一,要在“塑形”上持续用力,提升乡村的“颜值”。环境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依托*大景区的辐射带动,把全镇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要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从解决“三堆六乱”、生活垃圾、农村污水等突出问题入手,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我们的一些成功经验要继续坚持,比如“一线八区七十五段”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明确了责任,传导了压力,确保了整治无死角。数据显示,我们曾集中行动出动316人次、车辆144台次,清理垃圾150余吨,整治庭院200户,这些数字背后是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是村容村貌的显著改善。下一步,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要结合村庄的自然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在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让我们的村庄不仅干净,而且美丽,有品位、有特色,成为让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第二,要在“铸魂”上深下功夫,涵养乡村的“气质”。乡村之美,美在生态,更美在人文。一个没有精神内核的乡村,即便外表再光鲜,也缺少长久的生命力。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深入推广我们自己的好做法,比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它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宝贵探索。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选树表彰先进典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让守望相助、崇德向善在*蔚然成风。只有当乡村的“颜值”和“气质”同步提升,我们的和美乡村才算是真正建成了。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