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学论述、谈体会、抓落实”活动的学习心得体会

浏览量:48

发布时间:2025-08-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能有这个机会,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战友们一起交流学习心得,我感到十分荣幸。按照会议安排,我就近期参加“学论述、谈体会、抓落实”活动,结合我们公安交管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感悟。这更多的是一次自我剖析和思想梳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置顶”到“置心”:对“人民至上”的再认识与情感重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八个字我们每天都在讲,各项工作的部署和文件中,它总是被放在最醒目、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早已成为我们工作的“置顶”项。但这次学习,让我深刻反思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真正将这八个字从文件里的“置顶”,转化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置心”?作为一名基层交通警察,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川流不息的道路、形形色色的群众和复杂多变的警情。坦白说,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职业性的疲惫和压力之中。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是恶意的投诉与舆论炒作,我们内心也曾有过委屈和无奈。有时候,高强度的勤务、繁重的考核任务,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完成任务”上,而不是“服务人民”上。我们会担心执法程序是否规范,担心言语是否得当,担心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会不会引发舆情,这种“如履薄冰”的执法恐惧,有时会让我们与群众之间产生一道无形的墙。然而,通过这次对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再学习、再领悟,我仿佛重新回到了从警的起点。当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故案例摆在面前,当总书记那句“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嘱托在耳边回响,我内心的触动是巨大的。我意识到,我们肩上的责任,连接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美满的家庭。每一次简单的纠违,每一次耐心的劝导,每一次深夜的坚守,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为了守护那份最朴素的平安幸福。这种认识的转变,带来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重塑。过去,看到不断攀升的违法查处数据,比如今年以来全市查处的14.14万起交通违法,包括429起酒醉驾,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但现在,我看到这些数字背后,是429个可能破碎的家庭被我们及时挽回,是无数个潜在的事故风险被我们成功化解。这种从“执法者”到“守护者”的心态转变,让工作的意义变得更加厚重。我们不再仅仅是规则的执行者,更是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捍卫者。这种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比任何考核指标都更能激励我们前行。

二、从“惯性”到“革新”:在时代变局中求索交通治理新解。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擘画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中,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是重要一环。这对我们传统的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们不能再简单依赖“人海战术”和经验判断,必须打破路径依赖的“惯性”,主动拥抱变革,寻求“革新”。我深刻体会到,这种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过去我们习惯于“哪里出事堵哪里”的被动应对,但安全生产的本质要求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核心在于预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以我市正在推进的农村交通安全治理为例,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全市625个行政村,农用三轮车存量高达8946辆,道路条件复杂,群众安全意识薄弱,管理难度极大。如果按照老办法,仅仅是上路查车、进村宣传,效果往往是“雨过地皮湿”。但现在,我们学习并参照今年刚刚实施的我省地方标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规范》,对全市625个行政村进行了风险画像,精准识别出4个红色高风险村和10个橙色较大风险村。更重要的是,我们正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这种分级管理赋能。比如,通过在关键路口部署视频图像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农用车违法载人、骑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等行为并实时预警。这不仅仅是提升了执法效率,更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颠覆。它让我们的警力可以从“大海捞针”式的巡逻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精准的源头劝导和隐患治理中去。这种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风险预测预警,正在推动我们的农村交通安全治理从“经验治理”迈向“数据治理”“智慧治理”,真正实现“精准滴灌”。这种向科技要警力、向创新要战斗力的探索,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战斗力的关键要素,深度融入隐患排查、违法整治、指挥调度、便民服务的全过程,才能在新征程上答好交通安全这份考卷。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