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2
发布时间:2025-07-04
同志们:
本次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力举措,更是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一次深刻思想洗礼和党性教育。召开此次会议,就是要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刻剖析,让大家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党纪国法执行到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体与会同志务必提高政治站位,端正学习态度,切实将警示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严守纪律规矩、忠诚履职尽责的自觉行动。
一、深刻领会警示教育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拒腐防变政治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然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永葆自我革命精神,持续深化警示教育,以案为鉴,以案明纪,防微杜渐。
(一)坚定政治方向筑牢思想防线,确保忠诚干净担当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作用。开展警示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腐败的政治危害性,清醒认识到腐败对党的事业的损害,对国家形象的玷污,对人民利益的侵蚀。一是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通过警示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个别腐败分子之所以走向歧途,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信仰的动摇和政治立场的偏移。因此,筑牢思想防线,就是要将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时刻绷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越雷池一步。二是清醒认识腐败对党的执政基础的侵蚀。腐败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直接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每一起腐败案件的背后,都意味着国家资源的流失,人民利益的受损,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被践踏。这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巨大伤害。因此,开展警示教育,就是为了唤醒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持续强化自我革命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警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恐吓干部,而是为了帮助干部认清风险、守住底线,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要引导领导干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小错酿成大祸。
(二)维护党纪国法权威,提升纪律规矩意识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规矩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滑入犯罪深渊,根本在于其纪律意识淡薄,规矩意识缺失,最终逾越了党纪国法的红线。一是树立党纪国法高于一切的观念。要通过警示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党纪国法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以权压法、以言代法。要将学习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必修课,熟知党纪条规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些胆敢以身试法者,最终都将受到纪律的严肃惩处和法律的严厉制裁,付出沉重代价。二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权力是把双刃剑,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警示教育的案例一再表明,权力失去监督,就容易被滥用,被少数人用来谋取私利。因此,要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敬畏权力,慎用权力,自觉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为民用权。三是坚决抵制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思想上的特权意识开始的。认为自己是“特殊材料制成”,可以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可以享有特殊待遇。这种思想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警示教育就是要敲响警钟,教育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公仆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涵养清风正气,引领社会风尚
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形象,直接影响着党风政风民风。警示教育不仅是对领导干部个体而言,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一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通过警示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弘扬清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努力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当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做到清正廉洁、秉公用权,整个政治生态就会山清水秀。二是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对社会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领导干部沉湎于灯红酒绿、贪图享乐,势必会带坏社会风气。反之,如果领导干部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就能引领社会形成崇尚廉洁、鄙弃腐败的良好风尚。警示教育就是要让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三是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人民群众看党风政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领导干部的作风。腐败问题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瘴痼疾。通过持续开展警示教育,并辅以严厉的惩治措施,让人民群众看到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的坚定决心,看到党持续净化政治生态的实际成效,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二、深刻剖析典型案例症结根源,警惕思想防线溃堤之险
此次警示教育大会选取了近年来我市查处的几起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深刻揭示了腐败分子从破纪到破法的堕落轨迹,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引导大家对照检查,举一反三,警醒自身。
(一)理想信念缺失动摇根本,丧失政治定力
许多腐败案件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涉案人员理想信念的滑坡和政治定力的缺失。他们忘记了入党时的誓言,背离了党的宗旨,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思想防线一触即溃。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浮于表面。部分领导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不深入、不系统,甚至抱有功利主义心态,认为政治学习是“软指标”,可有可无。这种学习上的“虚”,必然导致思想上的“空”,一旦遇到复杂情况或利益诱惑,就容易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政治立场不稳,是非观念模糊,底线意识淡薄。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个别领导干部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私欲膨胀,将为人民服务异化为为个人谋利。他们把权力看作攫取财富的工具,把公权与私利混淆,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筹码。这种价值观的畸变,是他们走向腐败深渊的内因。三是党性修养锤炼不足。党性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沦为阶下囚,与其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未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密切相关。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持续进行政治体检和思想洗礼,导致精神上“缺钙”,在“围猎”中败下阵来。
(二)纪律规矩意识淡薄,逾越行为底线
“破窗效应”在腐败案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腐败分子都是从不注重小节、违反小规矩开始,一步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一是漠视党纪,心存侥幸。一些领导干部对党纪党规知之甚少,甚至对明令禁止的行为心存侥幸,认为“法不责众”,或者“只要不被发现就没事”。这种心理导致他们频繁触碰纪律红线,在违规违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量变引起质变,触犯刑律。二是特权思想作祟,凌驾于制度之上。有的领导干部自恃身份特殊,认为制度是用来约束他人的,自己可以“变通”甚至“例外”。在日常管理中,他们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规定置若罔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置若不理。这种特权思想的泛滥,是其突破纪律底线的内因驱动。三是搞“小圈子”,破坏政治生态。个别领导干部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培植个人势力,将党内同志关系庸俗化,将正常的工作关系异化。他们搞“码头文化”,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污染了当地的政治生态。
(三)权力观扭曲滥用职权,滋生贪腐行为
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但在一些腐败分子手中,却成了寻租的工具、敛财的手段。一是插手工程项目,大搞权钱交易。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一些领导干部利用审批、监管、资金拨付等权力,为特定关系人或不法商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中收受巨额贿赂。这种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违规干预人事,破坏选人用人风气。有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违规为亲属、特定关系人谋取职务、晋升职级,甚至搞“买官卖官”“带病提拔”,严重破坏了选人用人制度,挫伤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三是侵占公共资源,损公肥私。个别领导干部将公共资源视为“唐僧肉”,通过各种隐蔽手段,将国有资产、集体财产甚至扶贫资金等公共资源据为己有,或为亲友谋取私利,严重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作风不正腐化堕落,生活失范失德
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一些领导干部在金钱、权力面前尚能保持警惕,但在生活作风上却放松了要求,最终导致“破纪”到“破法”。一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一些领导干部沉湎于灯红酒绿,追求高消费、高品位的生活,出入私人会所,接受高标准接待。他们将公款私用,接受宴请、礼品,甚至接受有偿陪侍,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使其逐渐脱离群众,最终被不法分子拉下水。二是道德失守,家风败坏。家风是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不正往往是腐败的先兆。一些领导干部不仅自身不正,而且纵容甚至指使家人亲属利用其职权和影响力谋取私利,形成“家族式腐败”。这种道德沦丧、家风败坏的行为,不仅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家庭。三是沉迷低级趣味,精神空虚。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精神空虚,转而沉迷于赌博、色情等低级趣味,甚至涉足黑恶势力。这种不良嗜好不仅损毁个人形象,也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最终成为腐败的俘虏。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