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6
发布时间:2025-05-22
今年以来,市残联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入推进《市直机关党建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以党建赋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举措,不断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政治统领,铸造坚强战斗堡垒。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牢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党对残疾人事业的绝对领导。坚持在调研指导、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工作一线,以情景式、互动式开展理论宣讲和政策解读,推动党的理论春风化雨,让新时代残联组织作为党联系残疾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凸显。发挥“以学铸魂”作用,通过“五学联动”机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聚焦“五讲五治”,开展靶向整治,引领残疾人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严守纪律规矩,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树牢了“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团结协作、知重负重”的新风正气,充分展现了良好的服务能力和为民情怀。
(二)强化兜底帮扶,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今年,为全市6.09万名残疾人落实两项补贴8714.5万元,其中,3.34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5.26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51万人同时享受两项补贴,残疾人民生保障持续兜牢。积极争取东西部对口协作残联项目资金480.4万元,实施无障碍改造、残疾人辅具适配等项目,1432名残疾人从中受益。坚决扛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责任,配合农业农村部门监测帮扶残疾人“三类户”,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3.2万名残疾人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8%。“十四五”以来,累计为6000人次符合条件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1731.35万元,为3805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4048名残疾人发放燃油补105.248万元。
(三)聚焦提质增量,健全关爱服务体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格外”的殷殷嘱托,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为残疾人谋幸福的不竭动力。深入推进“结对关爱”行动,组织各级党员干部与1.87万名困难重度残疾人结对、当好“爱心家人”,践行为民初心,累计开展联系交流10.11万人次,走访探视6.59万人次,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1.15万件,资助资金(含物资折合人民币)合计527.89万元。全面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争取落实资金2503.96万元,累计为52701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9411件;争取落实资金1525.73万元,为3123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全市建成康复评估服务机构14个,市级残疾人康复医疗中心、托养中心运营良好,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十四五”期间,落实资金308.39万元,为3676名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享受助学和生活补助,实现了助学政策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覆盖。
(四)突出就业为要,携手共同富裕之路。市县残联系统采取“政策+就业+培训”组合拳,促进残疾人稳岗就业。累计落实资金1205.3万元,创建省、市、县(区)级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36个,吸纳1247名残疾人在帮扶基地稳定就业;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按比例安置残疾人达到369人。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158期,培训残疾人8908人次,今年创新实施“爱心围巾助残计划”,3个月销售残疾人手工编织围巾2000余条,助残增收12万余元,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五)坚持同心同行,促进平等融合共享。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残疾人出示残疾人证有关事项的公告,积极推进全省首个残疾人“无忧”城市建设,社会反响积极热烈,擦亮了“爱心”名片。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残疾人政策服务等信息公开,全市新办(换)残疾人证全部实现智能化,近两年累计办理残疾人证32285本,更换到期残疾人证21830余本,清退、注销残疾人证7356本。推动市级盲人阅览室长期开放,持续在市电视台开播手语专栏节目。组织全市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参加“第八届全国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在全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奥会上,我市残疾人代表团获得了39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持续推进残疾人政务服务优化,实现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有效衔接,残疾人合法权益维护和办事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爱耳日”“助残日”“残疾预防日”等节点,大力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宣传助残惠残政策,今年发放惠残政策宣传物料1.8万余份、残疾人辅助器具3500余件(套),各类活动惠及残疾人3.5万余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实施五大提升行动。重点推进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突破92%,为2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建成15个智慧助残社区服务站。创新开展就业护航计划,举办8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开发50个公益性岗位,扶持30个残疾人创业项目。深化辅具共享服务模式,在公共场所布设100个智能辅具租赁点。同步实施文化助残工程,组建残疾人艺术团开展巡回演出,打造3个省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立残疾人需求动态数据库,实现一人一档精准服务。
(二)推动残疾人事业深度融入社会发展大局,构建“残联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与民政部门共建助残服务联合体,实现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自动核发。联合教育部门实施融合教育推进计划,确保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协同卫健系统打造医康教一体化服务平台,在10家医院设立残疾人康复门诊。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培育20个助残社会组织,设立市级助残公益基金。重点推进数字残联建设,开发集政策咨询、办事服务、社交互助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三)深化残联系统改革,实施“强基赋能”工程。完善基层残联组织网络,实现乡镇(街道)残联专职委员全覆盖,建立300个村(社区)残疾人协会示范点。推行阳光助残工作机制,定期公开惠残资金使用情况,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全员大练兵活动,组织100名残联干部参加实务能力培训。创新社会化+网格化服务模式,组建500人的专业助残志愿者队伍。建立残疾人满意度评价体系,将服务对象评价作为考核核心指标,推动残疾人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