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区委副书记在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2025年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浏览量:56

发布时间:2025-05-2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2025年全体(扩大)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动员全区上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贡献力量。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牢记“国之大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感

过去一年,全区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8%,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8%;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完成造林绿化2.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3%;绿色发展动能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3.5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4.2%。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

(一)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国家层面看,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市级层面看,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立市”作为首要战略,明确要求我区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从我区实际看,作为中心城区,我们既肩负着守护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的现实需求。必须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试金石,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践场。

(二)系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一年来,我们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污染防治上,创新实施“网格化+大数据”监管模式,建成覆盖全域的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快速处置。在生态修复上,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矿山修复机制,完成废弃矿山治理1200亩,曾经的生态伤疤正变为城市绿肺。在绿色转型上,率先出台“双碳”行动方案,建成全市首个近零碳排放园区,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00兆瓦。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创新方法,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清醒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挑战。对照中央和市委要求,对照群众期盼,我们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传统产业占比仍超40%,能耗强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3倍;二是环境质量改善进入瓶颈期,臭氧污染呈上升趋势,雨污分流改造覆盖率不足60%;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不完善,GEP核算体系还未建立,生态补偿标准偏低;四是干部能力作风有待提升,部分单位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实效”现象。这些问题警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

二、聚焦“美丽建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今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要围绕“美丽”建设目标,实施“五大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实施“蓝天提升”行动,打造空气常新的美丽天际线。坚持“控煤、降尘、治企、管车、禁烧”五措并举,构建全领域防控、全链条治理、全周期监管的治气体系。一要突出精准治污,完成钢铁、建材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VOCs全过程治理,打造3家“绿岛”项目。具体措施包括:对全区12家钢铁企业实施烧结机头烟气循环改造,安装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装置,确保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低于5、20、30毫克/立方米;在建材行业推广低氮燃烧技术,完成50条生产线脱硝改造;建设3个共享喷涂中心,集中处理周边企业VOCs排放,配套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现数据实时联网。二要突出科学治污,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试点开展臭氧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计划投入3000万元,在城区布设10个微型空气监测站,在重点区域架设2台激光雷达,实现3D立体扫描;开发大气污染溯源分析系统,整合气象、交通、企业排放等数据,建立污染源指纹图谱,实现5分钟快速响应、1小时精准溯源。三要突出依法治污,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建立“环保+公安+检察”联合执法机制,对偷排偷放、数据造假等行为顶格处罚,公开曝光典型案例;推行“环保信用评价”,将企业治污表现纳入征信系统,与信贷、评优等挂钩,形成高压震慑。

(二)实施“碧水攻坚”行动,绘就河湖安澜的美丽水画卷。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构建“源头管控—过程阻断—末端修复”的治水闭环。一要强化源头治理,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全区58个入河排污口实施“一口一策”整治,安装智能闸阀和视频监控,实现污水“不入河、不进湖”;建设生态拦截沟渠20公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农田面积超10万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5%;在规模化养殖场推行“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建成3个区域性处理中心。二要强化系统治理,实施“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建设生态缓冲带。针对城区黑臭水体,采用“食藻虫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重建水下森林;在农村河道推广“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种植挺水植物12万株;对重要水源地实施生态搬迁,拆除周边建筑5万平方米,复绿岸线8公里。三要强化智慧治理,建成“智慧水务”平台,实现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整合水利、环保、市政等部门数据,构建水系BIM模型,实现管网病害智能诊断;安装液位计、流量计等设备300套,搭建排水管网GIS系统,实现“一张图”管理;开发“河长制”APP,群众可随时上传问题,48小时内处置反馈。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