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7
发布时间:2025-05-08
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XX市结合工作实际,立足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新任务,积极探索创新,打造了移动课堂、红色课堂、邻里课堂、实践课堂“四大课堂”,有效提高了基层党员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了党员教育培训活力。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打造移动课堂,在润心铸魂上想办法
(一)开发特色教材,贴近党员生活
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的主题主线,深入挖掘XX本土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组织专业团队精心编写具有XX特色、内容生动、贴近生活、符合培训需求的特色教材和案例课程。这些教材和课程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党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让党员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理论思想,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乏味,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创新载体形式,避免灌输教育
依托多种载体形式开展理论课堂教育,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移动学习APP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例如,制作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微党课音频等,让党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组织党员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主题演讲等活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党的政治理论的理解。
(三)打造品牌活动,开展微宣讲
精心打造“千名书记上党课”“大树底下听党音”“银发课堂”等品牌活动,邀请机关党组织书记、党代表、乡村振兴领头雁、老知青等先锋模范,深入基层一线,与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分享贯彻落实党中央思想方针政策的经验与做法。同时,依托小凉亭、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家园等基层阵地,广泛开展对象式、情境式微宣讲。宣讲员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土语、小故事、顺口溜等形式,将党的创新政治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党员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如XX县培育并组建的“红色宣讲团”,在大树底下生动讲述“红军长征过XX的故事”,开展主题党课200余场,吸引了1万余人次收听,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打造基层“文艺课堂”,结合当地文化习俗,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政策等内容融入到文艺作品中。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编排小品、相声、戏曲、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地进行演出。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党的“好声音”以喜闻乐见的方式生根发芽,使党员群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理论教育。例如,XX县结合农村赶集、六月六、尝新节等民俗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志愿者、文艺工作者等举办3000余场送戏下乡文艺活动,在活动中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和交流互动,深受群众喜爱。
二、打造红色课堂,在筑牢阵地上下功夫
(一)挖掘红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
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对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英雄事迹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将这些红色资源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全力打造“福地XX”红色教育品牌。组织专业人员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结合新时代党员教育的需求,针对性地打造党员教育特色教学方案及红色研学线路,并纳入党员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将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使党员在参观学习中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更有力度、更有深度。
(二)建设教学基地,形成培训圈
依托安江农校纪念园、粟裕同志纪念馆、通道转兵纪念馆等省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现场教学点),精心打造“长征精神传承之旅”“革命足迹追寻之旅”“抗战胜利探访之旅”“时代精神感悟之旅”四条全市精品红色教育路线。围绕这四条精品路线中的场馆(场所),坚持以特色各异、领域互补、区域均衡、规模适当的原则,积极开发教学资源,重点打造一批本地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现场教学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教学内容等措施,将这些基地建设成为集教育培训、实践体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形成“1小时培训圈”,方便党员就近就便接受红色教育。例如,以通道转兵纪念馆为核心,延伸打造小水战斗遗址等多个现场教学场所,每年吸引超过7000余人次党员干部前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这些教学场所通过现场讲解、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教学方式,让党员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开发特色课程,提升教育内涵
立足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深入安江农校纪念园挖掘“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开发一批以思政理论和农耕文化实践为主体的党员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包括对袁隆平院士科研精神的学习,还涵盖了农业种植技术、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使党员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此外,结合其他红色教育基地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如在粟裕同志纪念馆开展军事战略与革命精神的课程,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开展党史研究与党性修养的课程等。通过丰富多样的特色课程,进一步提升红色课堂的教育内涵,满足不同党员的学习需求。
三、打造邻里课堂,在深入基层中出实招
(一)推行“三长制”,构建基层组织体系
全面推行片组邻“三长制”,充分调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通过选拔和培养片长、组长、邻长,构建起科学、严密、顺畅、高效的基层组织体系,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三长”们发挥自身熟悉基层情况、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协调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打破基层治理的“末梢困境”。同时,“三长”们还承担起党员教育的责任,将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位党员和群众心中,成为基层党员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开展多样活动,弘扬互帮互助传统
以传帮带引为主,采取“板凳会”“屋场会”“茶话会”“交流会”等形式,依托公园广场、村(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农户院落等村民经常集中的地方,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由村(社区)里的老党员、示范户、中心户利用休息时段给党员群众讲述革命传统故事、分享入党经历、宣传方针政策、共谋发展思路。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党员教育活动成为学习知识、交流感情、思想碰撞的最新渠道。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了互帮互助的光荣传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目前,已有2000余名老党员、示范户、中心户通过学习培养,成为“邻里课堂”的宣讲人,壮大了党员教育队伍。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