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心得感悟:坚守规划初心 谱写城市新篇(4100字)

浏览量:125

发布时间:2025-08-03

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举旗定向、擘画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我们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行动纲领。作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名领导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将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转化为精准规划、精细管理、精心保护的生动实践,切实肩负起塑造现代化城市新风貌的重任。下面,我结合部门职责与城市发展实际,谈几点学习认识和落实思路。

一、战略领航,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凝聚城市发展伟力

(一)深化规律认识,锚定人民坐标。深刻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是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尺。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处在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源头,更要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城市规律、践行系统理念。城镇化进程由量向质转变,意味着必须彻底扭转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传统模式,牢固树立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精明增长的鲜明导向。要深刻领会“三个深刻把握”的战略深意——把握历史方位、把握目标定位、把握内涵式发展取向,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规划与治理。在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必须坚决摒弃“摊大饼”思维,着力推动空间结构优化、发展动能转换、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确保城市发展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行稳致远。

(二)聚焦核心使命,扛稳规划之责。系统谋划是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赋予了我们规划部门更为核心的历史使命。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不仅要解决好规模、结构、布局这些空间维度的问题,更要统筹处理好当下与未来、保护与发展、效率与公平、局部与整体等深层关系。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审视规划的战略价值与综合效应。落实会议精神,首要在于将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的部署具体化于空间蓝图。要围绕提升“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承载力的目标,科学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分类指导县城提质,细化差别化的空间政策工具箱;协同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以空间规划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堵点”;完善市民化住房、产业、公共服务空间保障机制。每一项规划决策,都应经得起发展成效与群众口碑的双重检验。

(三)坚守底线红线,筑牢安全根基。安全韧性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石支撑。“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韧性城市的重要论述,对我们坚守规划底线提出了铁的要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处于空间治理的前端关口,必须把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命线工程安全内嵌于空间决策体系,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根本转变。要刚性守牢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规划空间底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刚性管控。对危旧房改造、超高层建筑管控、老旧管网改造等涉及安全的工程,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用途管制等环节,必须树牢风险意识,压实安全责任链条。每一寸空间的规划使用,都应以人民安危为重,构建起应对未知挑战的坚实韧性屏障。

二、靶向发力,聚焦核心任务,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新效能

(一)空间治理篇。优化布局强基础。一是重构空间发展坐标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重大部署。高水准完成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与传导,健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坚持“增存并举”,严控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大力挖潜存量低效用地,优先保障国家、省重大战略项目落地。全域统筹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优化布局,精准实施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单元精细化管控,推动形成与高质量发展适配的空间秩序和结构效益。二是重塑用地保障新机制。深刻践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要求,稳步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用地需求,研究适配的土地供应新模式与新政策工具包。深入实施“标准地”出让和“交地即交证”模式,探索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M0)等创新机制,破除低效用地盘活的政策瓶颈,以优质、高效的用地服务促进城市转型升级与动能转换。三是织密综合交通经纬网。围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与全市发展需求,完善多层次交通网络协同规划。重点做好干线铁路、城际轨道、市域(郊)铁路等重大线性工程的用地预审和规划选线协调。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为引领,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综合开发与功能混合。加快构建市域范围内便捷高效的通勤圈,实现城镇密集区域公共交通无缝衔接,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优化完善慢行系统网络、静态交通设施规划布局。

(二)品质提升篇。宜居韧性双驱动。一是塑造城乡风貌辨识度。坚守“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原则,以城市设计为抓手强化特色风貌管控。重点推进总体城市设计传导实施及重点地区(如*历史文化街区、*新城核心区、*景观廊道沿线)详细城市设计全覆盖。制定并严格实施城乡建筑风貌、色彩管控引导通则。加大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城市风貌协同管控机制。二是赋能绿色转型生态美。坚定落实“推动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的要求。巩固拓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成果,重点推进重要生态廊道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项目。严格规划管控“三区四线”,严禁不符合生态准入要求的项目落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全面贯彻绿色建筑、海绵城市、低碳社区理念。协同推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城入园”,优化布局更多绿色公共空间,着力构筑城市高品质生活载体与绿色发展模式。三是锻造安全韧性生命线。牢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强化规划应对自然灾害和安全风险的韧性能力。加快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内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与审批。推动燃气、供排水、电力等老旧地下管线更新改造工程落实空间规划保障。构建全域覆盖的灾害风险评估与空间防控体系,科学预留防灾避险空间和应急通道。严格管控重要生命线工程(如供水厂站、能源枢纽)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以规划前瞻性助力提升城市预防和抵御灾害综合能力。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