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76
发布时间:2025-07-09
统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防治统计造假,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下面,我将结合我县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对防治统计造假工作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防治统计造假的极端重要性
(一)防治统计造假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统计造假本质上是政治意识淡薄、党性原则弱化的表现,直接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构建起“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制度体系,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统计领域的自我革命来捍卫“两个确立”。实践中我们看到,个别地区存在的“数字出官”现象,实质上是政治生态问题的统计投射;一些领导干部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反映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松弛。防治统计造假必须作为“政治三力”的试金石,通过建立党委领导、统计负责、部门联动的责任链条,将《统计法》执行情况纳入政治巡察内容,以零容忍态度查处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真正把两个维护落实到每一个统计指标、每一张统计报表之中。
(二)防治统计造假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统计数据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其真实程度直接决定宏观调控的精准度。当前我县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更需要通过真实的统计数据来捕捉新动能培育的苗头性信号、发现结构优化的趋势性变化。但在传统考核机制下形成的速度情结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乡镇存在的数据注水现象,可能导致对过剩产能的误判、对新兴产业的误读。X县曾因虚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导致政策资源错配,最终延缓了产业调整进程。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质量型统计新范式,一方面建立“指标间逻辑校验+部门数据比对+现场核查”的三维防控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开展统计质量提升年活动,重点监测研发投入强度、单位GDP能耗等高质量发展指标,使统计数据真正成为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定位仪。
(三)防治统计造假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战役。政府统计本质上是与人民群众的诚信契约,一组失真的GDP数据可能摧毁的是几代人积累的社会信任。从x省经济数据挤水分引发舆情风波,个别县市统计造假入刑案件的警示,都印证了“数字造假、公信力贬值、治理成本”攀升的恶性循环规律。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统计数据的任何瑕疵都可能被几何级放大,演变为公共信任危机。对此,我们要实施透明统计工程,建立统计数据生产、审核、发布全流程留痕机制,定期发布统计执法检查白皮书;开通统计开放日等社会监督渠道,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数据质量评估;探索建立主要统计指标诚信档案,对连续三年数据波动异常的地区启动专项审计。只有让统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以看得见的真实赢得群众信得过的支持,筑牢治理现代化的数据基石。
二、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健全防治统计造假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责任体系,形成防治统计造假的合力。防治统计造假的核心在于责任落实,必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统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覆盖数据生产全流程的质量责任制。县政府层面要将统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专题研究统计质量管控、执法检查等事项,对重大统计违纪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各乡镇和部门党政一把手作为统计质量“第一责任人”,既要抓好本辖区统计体系建设,又要对上报数据签字背书,对失真数据承担领导责任。统计部门应发挥专业主导作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县域统计调查体系,动态更新调查单位名录库;二是建立统计执法双随机抽查机制,每年开展不少于xx%的乡镇和部门的统计稽查;三是推行统计数据三审三校制度,即基层单位初审、行业部门复审、统计部门终审,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统计协作机制,市场监管部门需实时共享企业注册信息,税务部门要配合开展数据比对,形成多维度校验体系。特别要严禁领导干部违规下达指标任务、统计机构人为调整数据、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资料等行为,对干预统计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考核。
(二)强化能力建设,打造专业化统计队伍。统计队伍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数据质量,必须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在业务能力提升方面,实施三年轮训计划,分层分类开展培训,针对基层统计员,每年组织不少于xx学时的实务操作培训,重点掌握手持终端采集、台账规范化管理等技能;针对部门统计负责人,每半年举办统计法治专题讲座,强化依法统计意识;针对县乡领导干部,将统计法规纳入党校必修课程。培训内容需突出三个结合,统计制度与实操案例相结合、传统调查方法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在职业道德培育方面,建立“四个一”教育机制,每月一次警示教育、每季一次廉政谈话、半年一次履职评估、年度一次诚信宣誓。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开展星级统计员评定,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统计人员优先晋升职级;建立统计造假黑名单制度,对参与造假的单位和个人取消评优资格,并纳入信用惩戒范围。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