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76
发布时间:2024-12-18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原文: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
出处: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出自魏源 《默觚·学篇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自《周易·系辞下传》。
释义:
这两句话意思相近,强调的都是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中国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好应对的准备,因此“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回望历史,先贤们始终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将忧患与治国理政相联系,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智慧。就连不会吟诗作对的老百姓,也明白“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的朴素道理。从古至今,中华儿女始终保有可贵的忧患意识,不虚度光阴、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永远勤恳当下、耕耘年华,特别是每当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种精神往往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转化为不怕牺牲、誓死卫国的英勇气概。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中包含着这种意识,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保持忧患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刻体现,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战略素质。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防范政治风险的高度,告诫全党要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们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不断在化解危局困境、战胜风险挑战中推进事业发展的历史。
在所有风险中,政治风险居于突出位置,但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政治风险绝不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来自于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要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就是要提醒全党,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可以吃现成饭的所谓机遇,要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