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6
发布时间:2025-05-21
近年来,**市**区紧紧围绕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难题,全力在“五个强化”上发力,持续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打造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态势。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引领力”。始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筑牢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坚强堡垒。其一,推行党建联络点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各自联系1个街道、1个社区以及1个网格,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其他区委常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1个社区和1个网格,区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也分别联系1个社区和1个网格,规定每年到联系点实地调研指导不少于3次,并帮助解决至少2个实际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有47人联系了16个社区,开展调研达448次,成功解决问题147个。其二,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行优化,解除街道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内设党政办公室等7个办公室,事业单位设立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等6个服务中心,并新设立移民服务站,促使街道党工委将精力集中在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业上,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各方、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其三,推动三方互联互通。构建街道社区、单位和行业党建互联互通机制,4个街道与驻街道的11家单位党组织建立了沟通协商制度,16个社区党支部与驻社区的51家单位党组织建立了议事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持续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推动其常态化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切实提高城市基层治理服务的效能。
二、强化社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治理“带动力”。社区工作者是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关键力量,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是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第一,优化队伍构成。综合考量社区规模、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居民构成、辖区单位数量以及特定人群服务对象等因素,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及时将思想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行优良、带富能力突出、协调能力较强的“双好双强”人员吸纳进社区工作者队伍,持续提升为民服务和基层治理的能力。截至当下,社区工作者总数达到115名。第二,加强激励保障。社区工作者的报酬待遇按照“基本报酬+管理考核+任期补贴+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结构执行,实施薪酬等级序列改革,切实加强薪酬保障,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面向村(社区)干部开展事业单位招考等工作,有效打通干部成长晋升的通道。第三,注重培养提升。扎实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分级别、分岗位进行全覆盖培训,积极引导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社工证”职业资格和学历教育考试,鼓励他们考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进行学历提升,对持有“社工证”的每月给予100—300元的职业资格津贴,对获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每月增加100—500元的学历津贴,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履行职责的水平。
三、强化派驻队伍建设,增添基层治理“推动力”。坚持把加强派驻力量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选派优秀干部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一是精准选派驻村人员。按照“分类覆盖选派、规范程序选派、按需精准选派”的原则,坚持定村、定人、定标、定责,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地适宜、人岗匹配,有效充实安置点的力量。同时,由安置点社区党组织牵头,为搬迁群众办理至少10件实事。截至目前,在全区8个安置点社区选派了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6名驻村干部。二是严格管理与强化考核。严格落实“四个划转”,将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党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管理、考核划转到帮扶社区或帮扶社区所在街道。围绕“一宣六帮”等内容,通过述职评议、满意度测评、查看资料等方式对驻村干部进行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选拔任用、晋升职级、交流使用和调整撤换等的重要依据。三是督促推动作用发挥。根据工作内容和驻村工作提示等,定期发布工作清单,由街道党工委同步调度,指导开展“一宣六帮”等重点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作风不扎实的驻村干部进行严肃问责,同时追究街道和派出单位的监管责任,切实促使驻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今年以来,区级共开展驻村工作督查10次,进行交叉检查2次。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