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关于学习全会精神的研讨发言

浏览量:59

发布时间:2025-11-0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一起,交流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刚才聆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深受教育。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特别是其中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论述,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基层、心系乡土的干部来说,不啻为一声思想的惊雷,更是一道行动的号令。站在这里,我不想过多汇报**镇已经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我想借此宝贵机会,以一名基层党委书记的身份,更以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普通党员干部的身份,和大家谈谈我的几点感悟、反思与期盼。这既是向组织汇报思想,也是一次自我剖析和鞭策。

一、感悟“国之大者”,从“现代化”新高度,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与使命

学习全会精神,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究竟“新”在哪里?我们追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又到底意味着什么?过去,我们谈乡村发展,可能更多聚焦于“脱贫”“增收”,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而这次全会提出的“现代化”,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维度上。

这“现代化”,绝不仅仅是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更是要让农民的精神富起来、农村的环境美起来、农业的根基强起来。它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对于我们**镇这样一个地处**市北部的山区镇而言,这种感受尤为强烈。我们紧邻繁华都市,一边是日新月异的城市文明,一边是静谧古朴的田园风光。这种强烈的对比,时常让我陷入沉思:我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过去,我们或许曾有过“边缘化”的焦虑,担心跟不上都市的步伐。但全会的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独特优势。我们拥有的青山绿水、千年文脉和淳朴乡风,在“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不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极其稀缺的战略资源,是**市这座超大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文化后院和心灵栖息地。

因此,我感悟到,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我们的站位必须更高。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方水土,更是“国之大者”在基层的具体体现。我们推进的每一项工作,不仅要对**镇的百姓负责,也要对**市的发展大局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感到使命光荣,也让我感到如履薄冰,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自觉,去思考和谋划**镇的未来。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模仿城市的模式,而是要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乡村特色现代化之路。

二、思考“镇之要务”,在“引领区”新机遇中,精心谋划融合发展的路径

全会精神是“纲”,具体工作是“目”。如何纲举目张,把宏伟蓝图落实为**镇的“施工图”?我思考的答案是:必须牢牢抓住环**山—**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

这些天,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幅画卷:未来的**镇,不再是各个产业、各个村落单打独斗,而是一个有机联动的生命体。

首先,是“形”与“神”的融合,让古镇焕发新生。**镇有幸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这份厚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但财富如果尘封,就无法转化为发展的动能。我们规划推进的**老街提升改造,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修旧如旧”。它更像是一场“文化唤醒”工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修复一砖一瓦,更是要找回老街的“魂”。我想象着,未来的老街,石板路上回荡的不仅有游客的脚步声,还有老手艺人的吆喝声、孩子们在古榕下的嬉笑声、文化讲堂里的读书声。它是一个活着的、有温度的社区,是历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其次,是“山”与“水”的融合,让生态彰显价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我们最大的发展优势。**公路改线、碧道联通工程等项目,表面看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我更愿意将它们视为“生态织补”工程。我们畅通交通,不是为了让车辆横冲直撞,破坏山林的宁静;恰恰相反,我们是要通过科学规划,把人流、车流引导到最适合的地方,同时把更广阔的生态空间完整地保护起来。我梦想着,未来的**镇,一条条碧道如绿色的血脉,串联起山林、田野、村庄和古迹,人们可以骑行、漫步,沉浸式地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我们的生态价值,将不再是“沉睡的资产”,而是能够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幸福感和经济效益的“流动的风景”。

再次,是“农”与“旅”的融合,让土地长出希望。**镇是农业大镇,荔枝是我们的一张名片。但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丰产也愁销”的困境。出路在哪里?就在于跳出农业做农业。我们倾力打造的**沟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核心思路就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我想象着,未来的荔枝季,来到**镇的游客,不只是买一箱荔枝带走,而是能体验从采摘到酿酒、从品尝荔枝宴到参加荔枝文化节的全过程。我们的土地,出产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文化体验、是健康生活。我们还要把散落在各村的“土特产”串珠成链,用心讲好每一个产品背后的故事,让“**味道”成为一种品牌、一种乡愁的寄托,带动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 点赞 0

  • 收藏 0